2021年3月2日下午3时,召开了全校教职工大会。会上,学校执行董事王树生博士以“积极研究落实群教育理念,扎实提高各项工作水平”为主题,发表了重要讲话。
王树生博士指出:会议是传播信息和制定决策的,是头脑风暴,是集思广益。开会是门学问,听会更是门学问。“会”就是机会:学习的机会,发展的机会。大家要学会认真开会,认真听会,主动对标会议精神,找准位置,思考自己擅长什么?能做什么?可以从中寻找商机,整合资源,寻求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的号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开放、合作、共享、共赢、绿色发展理念,强调利益相关性和发展持续性。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史等“三义”“四史”是群教育思想的精髓和灵魂,群教育是“三义”“四史”教育的具体抓手和载体。因此说,群教育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文化育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实践。王树生博士认为:理念是引领事物发展的哲学观或价值观。一个新理念,一个新做法,往往是针砭时弊,针对当下某个领域的工作,大胆改革,创新思路,探索方法,力求跨越发展。
王树生博士强调:群教育是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合作性、利他性、集体性、社会性等群意识和群能力的教育。合作性是指社会活动中个体之间的协作关系,具有依存性、协助性;利他性是指社会活动中个体的利他行为,具有互惠性、纯粹性;人合起来有组织的整体就是集体,与“个人”相对,集体性是指社会活动中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具有整体性、统一性和妥协性;社会性是指社会活动中个体所表现出的社会属性,具有利他性、依赖性、协作性和自觉性。其中,合作性与利他性是指个体应当具备的特质与属性,是基础、是条件;集体性与社会性是指个体处理关系的原则,是保障、是目的:没有合作性和利他性,集体性就是无本之源,也无法实现社会性;没有集体性和社会性,合作性就无从谈起,集体性更无保障。
一是倡导合作共赢以合群。群教育要求全校师生要有群体观,要合作共赢以合群。人的本质决定了人必然要合群,个人只能在社会群体中存在。人生活于社会之中,在社会之中形成群体,个人必然要在社会群体中才能获得自身发展的手段,个人也只有在社会群体中才有真正的个体自由,这决定了作为社会人必然要合群。人的群体性生活决定了个人合群才能与群内人员共事共谋共赢。群教育倡导合作共赢以合群,这是群得以合成的前提。在群体中总是会存在利益问题,而能否正确处理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这个群是否能够合成。群教育倡导个人在集体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集体活动中感受集体,集体是个人成长的环境,从而培养其集体归属感;在集体中与他人合作共事,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展现出个体的价值,个人对集体的意义,从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个人生活于其中的集体因为有了大家的贡献从而获得了更大更好的发展,这也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从而培养个体的集体荣誉感。当个人在集体中有了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之后,个人与集体就融合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也就不再是对立不可调和,他们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群体内成员就会主动合作以求共赢。例如,近几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取得了许多可喜可贺的成就。这些成就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学校而言,都是付出、都是肯定、都是荣誉;对此,学校给予个人或所在单位一定的奖励,从而使个体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有了更高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更加热爱我们这所学校。
二是倡导被需担当以成群。群教育要求全校师生要有被需担当的人生观、价值观。群教育倡导个人努力发现社会的需要,担当起该担当的社会责任,在为社会做贡献之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这其实也是对被需值教育的具体实践。学校的被需值教育理念旨在提升每个师生的被需要素养及其价值的教育,被需值是以满足他人需要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因此,“利他性”是被需值教育的本质特征。而“利他性”也是群教育的基础和条件。因此说,群教育与被需值教育相互依存,即实现了被需值,也就实现了群教育的合作性,集体性,社会性,从而实现了群教育。因此,被需值教育与群教育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互为手段。那么,如何培养被需担当以成群呢?
首先需要培养全校师生的群教育社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即主观主动为别人服务的精神。群教育强调和谐的社会关系的构建要点在于提倡利他性,即站在“为人”的立场上,提升服务他人的意识、同情他人的情感、满足他人需求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发现他人需要,发现社会需要,努力提升理论思想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做一个被需要、有担当的人,进而形成一个团结一心、共同奋进、善学习、会做事、能战斗的强大群体。
其次需要培养全校师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有了责任担当意识,就不再是索取的心态,懂得感恩,懂得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与家人的付出,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更不开学校这个平台;同时还要培育我们的家国情怀,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有担当的有用之人。
最后需要培养全校师生成事的能力。利他和群的意识最终要落到行动上,事情不分大小,没有成功就是空谈,目中有人,心中有情,一定要落到手中有爱上!学生要有扎实熟练的一技之长赖以生存,也要有勤劳健康的生活自理本事,还要有与人相处能够助人的能力,并且都要落实到行动上,形成结果,产生价值。
三是倡导集体主义以乐群。群教育要求全校师生积极践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追求人际和谐、社会和谐,和谐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任何一个集体之中,人与人之间是联合的、互助的,不是对立的;一个集体的工作目标一定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目标必须服从集体目标要求,主动与集体目标相一致,并共同为实现目标努力奋斗,这样集体目标才能实现。只有集体目标实现了,个人才是自由的,“一滴水只有放到大海里才不会干涸”、“一棵树只有放到森林里才能抵挡风雨,参天成长”。
对于一个学校而言,教师就要主动在学校的共同目标下,积极带领学生参与到学校这个集体组办的各项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集体合力,共同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取得各项工作的成功。对于我们的国家而言,公民就要责无旁贷地爱国,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你,要将个人的命运融入到国家的命运之中,要立足岗位尽心尽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四是倡导规范共治以善群。群教育要求全校师生要遵守规范,要集体共治,得到善治。荀子认为君主善群关键是提出并制定“群道”,即用“礼”和“义”分别来规定社会外在制度和内在规范以治理国家。在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中,遵循同样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社会成员内在道德标准,使全体国人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从而有了凝聚力,社会和谐有了共同的价值基础。国家致力于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国家治理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目标是达到治理法治化、制度化,治理科学民主,最终使社会和谐有序。群教育通过合作性、利他性、集体性和社会性培养群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规则意识、制度意识、法律意识,形成行为规范、法律规范、制度规范,最终要形成“化民成俗”,依法依规行事,保障集体和社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要有社会责任心,在集体活动中学习社会治理之道。学校也是个小社会,是一个生活共同体,全体师生都要主动对接学校要求,主动把个体工作生活目标与学校目标相统一,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教学、学生社团、生活管理、社会实践等各种集体活动,主动参与,高标准完成任务,并能够学会关心学校利益,学会尊重他人,学会遵循学校规章制度,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共赢,成为学校这个小社会中善群成事的人。
总之,群教育倡导将个体发展融入到群体发展之中,既尊重个性差异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又要求个性化与群体化、社会化发展相协调;既培养合作性、利他性、集体性、社会性等群的意识和能力,也要通过群的方法培养人要有群、成群、合群、乐群,要合作成事共赢;既培养为别人着想,目中有人,心中有情的意识和情怀,更要培养和提高手中有爱,帮人成事,产生积极价值的利他的社会实践能力。群教育适应时代需要,当今社会到处都是群,线上线下都有群,我们已经处在O2O群的时代,必须合作共赢以合群,集体主义以乐群,被需担当以成群,规范公治以善群,主动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提高群的意识和能力,才能不脱群,才能生存与发展。
产业、企业、职业的发展,对人才类型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靠一个专业、一个学院去培养人才,必须打破现有的、传统的院系设置模式,打破专业格局,横向联合,协同发展。我们学校先后组建的六大中心:即教学一体化中心、学生服务中心、后勤服务中心、职业中心、社会服务中心、教学诊改中心等,教学管理机构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整合资源,合力发展。双高校建设要求进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专业成群,教师必成群,课程也必成群。这六大中心,就像美丽富贵的雪花和钻石一样,把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架构支撑起来。六大中心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集。例如:教学中心和学生中心,交集起来便有了职业中心,一方面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竞赛、择业就业等主动提供指导服务,另一方面还要把学生在上述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学中心,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模式,推动教学整改,这就是职业中心成立的主要目的。又如:社会服务中心,所有学校大墙外的教育培训的事情都可以做,从胎教到临终关怀,所有社会社会服务的事情都可以做,社会服务中心要主动与社会各个部门对接,提高群意识,广泛合作,用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开展工作,一定会很快打开工作局面。各个中心的工作都不是靠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来完成,都是通过调动全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以群的方式,开放合作共赢,同舟共济,共同发展。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起步之年,也将迎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学校必须抓住机遇,乘风破浪,开拓进取,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培养更多更好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